中国传统沐浴历史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

  中国洗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要从沐浴先谈起,早在3000年前,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已经有了“浴”、“沐”、“澡”、“洗”、“盥”这些字了。当时,这些字有着不同的含义。“浴”是洗澡,“沐”是洗脸,“澡”和“盥”是洗手、洗脚。

  古代,洗澡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清洁卫生,也是作为一种礼仪,一种社会公德,而共同遵守着。譬如上朝谒见、会客等等,都要先焚香洗澡,以表示虔诚和尊敬。《论语 宪问》说:“孔子沐浴而朝”。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推崇礼治的,所以他严格遵守,洗好澡再去朝见诸侯,或者去祭祀祖先和神灵。老子也很讲究卫生,《庄子 田子方》记载:有一次,孔子去见老子,正碰上老子洗澡,披着长头发,简直不象个人,把孔子吓了一大跳。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卫生传统和风俗习惯。古代早有规定,上下身浴巾应该分开。《礼记 内则》说:“外内不共井,不共浴。”在这里有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也有清洁卫生的含义。

  在甲骨文当中有许多单体象形字。它是描绘实物形状的字,即象形文字。前面谈到的浴、沐、洗、盥这些有关个人卫生的字,便属于这一类象形字。就拿“浴”字来说吧,它象一个人,立在盘子里,身和头上面有水滴落下,这说明了一个人正站在“盘子里洗澡”。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百科全书,相传是夏禹时所作,当中也记载了有关药浴的方法。《山海经 北山经》中记载了薰草,佩之可以已病。《山海经 西山经》中有记载了黄颧“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腑肿”。

  在《礼记 内则》中记载:“头有创则沐,身有病则浴”。

  在唐朝的《外台秘要》、《千金翼方》中记录了大量美容的配方。可以让脸发白生光、去皱、去黑点、生发、护发、乌发、薰衣、香体。在这些配方中,运用了大量的香料,除洁身、香体、防虫外,还有空气消毒的作用。

  周朝时,由“卜官”掌管,规定了一年中的特定月份——五月为沐浴的时间,大家都以香薰草药沐浴。屈原《离骚》中的词句“治兰汤兮沐芳”,就是对民间人们在沐浴节的一种形象描述。唐宋以后 ,约定俗成把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浴兰节”。在这一天,人人进行药浴,以祛秽,预防疾病。

  十六国的时候,后越的国君石虎的沐浴十分讲究。他将各种香料药物,装进丝织袋中,泡在池子里。到了严冬季节,将几十条铜制的龙,每条重几十斤,烧红后放进池子里,使水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种浴池,名叫“焦龙池”,又称“清婷浴室”。

  除了宫廷浴室外,寺院浴室也得到了发展,僧人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崇敬,沐浴更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寺院的浴室被称为“浴堂”。

  到了宋代,才开始出现公共浴堂。《能改斋慢录》记载:“所在浴堂必挂壶于门”。当时的浴室,又称为“香水行”。

  到了明代,公共浴室更为普遍,有了和现代男浴室差不多的“混堂”,用大铁锅烧水,热水与大池子相通,门上还挂一块“香水行”的牌子。

  近百年来,西风渐盛,中国传统洗浴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公共浴场,都已鲜见。在一些农村还残存一些木盆洗浴,但已经没有传统的文化和内涵了。电影《洗澡》就是一个缩影。其中一个情节是在一滴水一粒黄豆的陕北,一个敦厚的老农托了一驴的黄豆换回了两桶清水,让第二天出嫁的女儿平生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洗澡。女儿的母亲一边担心着下半年的口粮,一边祝福着孩子,专著地添柴草为女儿烧洗澡水。女儿小心翼翼地泡在桶里,惟恐撒出了一滴......说不清是对出嫁的憧憬或是感伤还是对洗澡的渴望,女儿噙着泪微笑着。

  现在的人们对沐浴越来越重视,追求家庭“SPA”的趋势不可阻挡。

  沐浴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面镜子。
本文来源: http://man.ewsos.com/a/20070412/35975.html

责任编辑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