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用你的好心情支撑!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

  好的心情,需要健康的心理作为基础。在职场奔波,也许激烈的竞争和冷酷的考核快把你压弯了腰,没办法,这就是工作!

  一切都还得继续。周日晚上焦虑过后,新的一周照样开始;实在不想再看见老板那张脸了,每天还得照旧毕恭毕敬……还能改变什么?只有心态。其实,心态变了,心理健康了,人就会跟着变。 >>>调空情绪 缓解内心压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要有生活的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2.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丰富自己的生活。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便更新知识结构,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8.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

  别让心受累

  心理不健康者,常常都有心理压力或者心理疲劳的症状。心理压力若长时期得不到缓解和消除,那么就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后果。首先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心脏病、高血压、头晕等,都与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有关;其次,心理压力负担过重所引起的忧郁、焦虑、对人具有攻击性等等各种不良心态,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SplitPage$

  心理压力产生时,如果不加以调适与疏导,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当你感到烦躁、郁闷、紧张时,不妨采取正当的宣泄法、运动法、旅游法、倾诉法等进行疏导。

  1、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
  2、沉默有助于降压,在没必要说话时最好保持沉默;
  3、放慢生活节奏,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
  4、冷静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做错了事,不要耿耿于怀,其实谁都有可能犯错误;
  5、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不”;
  6、对待未来要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心理平衡不等于心理健康

  人们通常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其实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平衡与适应的状态,它是心理两极中的中间位置。如果说“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部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但这不能算是心理健康。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也不能算心理健康。其实,这两种人只能叫没有灵魂的躯壳,或者叫做有教养的市侩。 >>>培养愉快心情 做出色男人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事物。

  摘下有色眼镜挥别忧伤情绪

  压力和焦虑所带来的自律神经失调也困扰着许多人,头痛头晕、全身酸痛无力、脖子僵硬、不易入睡、容易做梦、口干舌燥、胸口郁闷、有时心跳很快好像喘不过气、有时则是腹胀、胃酸过多、食欲不好、有时燥热、有时则是手脚冰冷、习惯性拉肚子或频尿。如果有这些症状,却又找不出什么原因,很可能是自律神经失调。心理学家埃默提出了“三A法”:

$SplitPage$

  明白:首先要承认自己精神上抑郁;其次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言行举止有无异常,以及感觉思维的差别和身体反应等。

  回答:要学会每当产生一个错误时,及时地予以识别并记录下来。询问自己:“这会是真的吗?”然后再问自己:“从另一个方面该怎样看呢?”

  行动:如果你感到不被人注意,那你就换一个新方式;如果你在工作中不能得心应手,则应修一门课程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或者寻找新的工作。还要多计划一些活动,使自己的生活规律化。 >>>男人的心思也别猜,男性X档案

  抗压减压,让郁闷随风而去

●生活要规律,营养要均衡。很多人的压力或焦躁是来自工作时间的混乱或睡眠不足。均衡足够的食物能提供身体所需要的能量,良好的营养可以稳定神经系统。
●尽可能每天运动。运动能够快速改变大脑的化学物质,也能调节荷尔蒙。伸展缓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或瑜伽,能大幅增加脑中的血清张力素浓度,缓解焦虑的情绪,增加内心的安定。激烈的有氧运动则能提高多巴胺和正肾上腺素的浓度,增强心力和肌力,让人舒畅有活力。
●保持正面思考。打住负面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强迫自己想想别的事,或用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
●善待自己,每天做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
●每周和知心朋友约会一次。永远不要独自面对压力或焦虑。
●     学习一项新事物。能给自己一个新的生活动力,新事物可以带来全新的视野或感觉,让生命保持前进的状态。要快乐,就要成长。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长期暴露在负面不安的信息中,很难不产生焦虑或紧张,要学会选择和过滤信息。

编辑:朱磊


本文来源: http://man.ewsos.com/a/20070511/36042.html

责任编辑:朱磊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