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受伤:敏感部位的敏感话题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人们为啥管男性的阴茎和睾丸叫“命根子”?这其中恐怕有两个直观的原因:一是阴茎睾丸神经丰富,损伤疼痛特别剧烈,严重时可致人昏迷、休克甚至毙命;二是这个部位受损伤可能影响生育,让人断子绝孙。

  据报载,香港一位当红歌手在出席一次演唱会时,歌迷反应相当热烈,他表现也有些失控。

  在演唱最后一曲时,这位歌手脱下帽子,企图用力掷落台下,但却一脚踩断音箱的支撑架,右脚跌到台下,左脚仍在舞台上,下体顿时卡在舞台边缘,撞伤生殖器官。

  他强忍痛楚完成演出后返回酒店,下体却愈来愈剧痛,才连夜赶到医院急诊室求诊。

  医生发现其伤势颇为严重,右睾丸被撞破,并因撞伤造成淤血,还好不需切除整个睾丸。

  医生为他进行修补及清除淤血,并留院观察。

  出院时这位歌手回酒店也要坐轮椅。

  平日嬉皮笑脸的他,也忍不住流露出相当痛苦的表情。

  “命根子”名副其实

  获悉这位歌手受伤的消息后,不少歌迷对此十分关注,因为他所伤之处毕竟是人们常说的“命根子”。

  人们为啥管男性的阴茎和睾丸叫“命根子”?这其中恐怕有两个直观的原因:一是阴茎睾丸神经丰富,损伤疼痛特别剧烈,严重时可致人昏迷、休克甚至毙命;二是这个部位受损伤可能影响生育,让人断子绝孙。

  说到这,不妨先介绍个实例:一对年轻夫妻靠做生意过着小康生活,由于妻子美貌出众,而丈夫形象平庸,众人常将他们比做“潘金莲与武大郎”。

  偏偏丈夫疑心较重、脾气古怪,在外面听了闲话就回家打老婆。

  妻子丽质而体弱,总是吃亏。

  后来有人教她一招,无可奈何时可反败为胜,那就是一手死死地掐住丈夫的“命根子”,一手抡皮带,狠狠地教训丈夫。

  这一招屡屡奏效,能把丈夫制服。

  一次由于出手太重,丈夫痛得昏了过去,而且睾丸被扭得出现血肿,不得不到医院开刀引流。

  从此两人都吸取了教训,不再采用暴力。

  但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妻子拿掉了节育环,希望要个孩子,可是久久不孕。

  到医院检查,发现丈夫精子数量偏少,且死的多活的少。

  原来他体内出现了精子杀手——“抗精子抗体”阳性。

  医生分析与其睾丸屡屡受伤有关。

  两口子抱头痛哭,悔不堪言。
$SplitPage$

  睾丸隐蔽,却是众矢之的

  睾丸虽然藏在两腿之间的隐蔽处,但受伤的机会并不比别处少。

  它也是最易被袭击的目标。

  例如,什么太极的“掩手撩拳”、“指裆捶”,少林的“黑虎掏裆”、“掌晃双目、足踢二珠”等,都是针对“命根子”来的。

  往往一脚中的,便可结束战斗。

  所以,睾丸损伤以踢伤最多;其次是如同前例的扭掐伤;再次便是类似那位歌手的骑跨伤;此外,还有锐器切割伤、子弹的贯通伤等。

  在门诊外伤的统计中,“命根子”外伤不仅在生殖泌尿系统外伤中名列前茅,在所有人体外伤中,它也排在前列。

  睾丸受伤,通常疼痛难忍,那位歌手能坚持完成演出,可见其意志力之强。

  医院的处理是及时恰当的,接下来应多卧位休息,托起阴囊,以利血液回流,促进肿胀消退,持续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定期检测精液和血液抗精子抗体情况。

  如精液检测无异常,抗体一直维持阴性,便可确信不会影响生育。

  如在以后数周内出现抗体阳性,并有增高趋势,应及早采取措施,以防真的影响生育。

  外伤溃堤,水冲龙王庙

  那么,睾丸外伤与抗精子抗体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抗精子抗体是人体自己产生的,是人体免疫系统错把自身的精子当成了“异己分子”,并以其为靶子,制造专门杀伤精子的“导弹”,即抗精子抗体。

  你看,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了吗?

  为什么免疫系统不认识自身的精子呢?原来精子从产生、输送到排出体外,一直由于血睾屏障、生殖道管壁隔离,与免疫细胞处于隔离状态。

  这跟眼睛的晶体、甲状腺滤泡等结构一样,同属于“封闭抗原”,就是说它们在发生发育过程中,始终处于封闭状态,与免疫细胞不得相见,当然也就互不相识。

  一旦由于外伤、炎症等原因,这些封闭的结构成分“跑”到组织血液中或血细胞渗透到原来被隔离的区域,免疫细胞遇上了这些“陌生”的抗原,怎不把它们当成“异己分子”,制造出自相残杀的冤假错案?这就是前文中那位丈夫“命根子”掐扭伤后,产生抗精子抗体而导致自身免疫性不育的机理。

  前面已提到,睾丸外伤后能否生育,主要看隔离屏障是否被破坏,以及破坏的严重程度。

  此外要看能否有效地控制炎症,如果抗精子抗体始终保持阴性或短暂的低水平,则正常生育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的。


本文来源: http://man.ewsos.com/a/20090507/38464.html

责任编辑:xuanyuan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