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自杀边缘人” 欲自杀者有哪些前兆?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   今年9月10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边缘人”可以被拯救。专家介绍60%以上自杀者存在各种精神障碍,欲自杀者会表现出一些征兆:情绪反常、时常谈论生死问题、无缘无故探望好友,或与家庭社会隔绝、改变饮食睡眠习惯等。

   今年9月10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边缘人”可以被拯救。专家介绍60%以上自杀者存在各种精神障碍,欲自杀者会表现出一些征兆:情绪反常、时常谈论生死问题、无缘无故探望好友,或与家庭社会隔绝、改变饮食睡眠习惯等。

  市民平时只要多关注身边心灵较为脆弱的亲友,一发现异常情况,主动关怀,进行干预,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现状

  自杀有三大高危人群

  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昨天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精神障碍者、有夫妻矛盾者、经济困难者,是自杀的三大高危人群。

  统计显示,自杀是我国人口的第5大死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数据显示,2004年至今年上半年心理危机专科门诊人次达8500人次,每年就诊人群中均有超过100多位患者出现过自杀意念(包括自杀未遂)。

  单怀海教授介绍,“60%以上自杀者存在各种心理障碍,30%左右自杀前正遭遇夫妻矛盾、经济危机等事件。”根据各大医院统计,60%的自杀未遂者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37%的人甚至不超过5分钟;女性自杀者是男性的3倍;约60%自杀前两天遭遇急性诱发事件。

  自杀者中仅有不到一成曾到医院精神科室接受过治疗,且不论是患抑郁症或突发心理危机事件,鲜有人主动寻求医师帮助。

  案例

  她怎么变“作”了

  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危机专科门诊李文杰主任介绍,欲自杀者会表现出一些征兆。如去年大年三十他曾接诊了这样一对前来看病的夫妻。男的说:“我老婆脾气变得很不好,老是作,您看一下。”李医生见女人忧郁的情绪很严重,不断地叹气,便要求她的爱人先回避一下。之后的单独交谈中,这位女士道出一句“不想过年了”,李主任强烈地感觉到她要出事了。后来得知她其实已经预备好在大年夜自杀。李主任连夜把女患者收进病房。经过一段时间药物加心理治疗,患者康复出院。

  李文杰主任认为,那些对病人不够关心的家属往往会觉得这个人变得很“作”,脾气性格全变了。其实,这不是“作”,而恰恰是病人病情痛苦的表现。家人应该对病人“察言观色”,及时觉察病人病情的发展,有时家属的粗心大意可能会断送一条生命。

  他突然变“高兴”了

  张老伯长期患有抑郁症。某天早上他突然对爱人说:“我今天心情很好,你让我出去走走吧。”老伴见他难得有这么好的兴致,心里一高兴便放他出去了。半小时后,张老伯的儿子醒来发现父亲不在,张老太说:“他心情好想出去锻炼锻炼”。儿子大叫一声:“糟了!”此时,张老伯已从22楼窗口跳了下去。

  李文杰主任说,抑郁患者的“伪装”表现为强颜欢笑,有意找家人攀谈,找医护人员聊天,主动反映自身病情已好,心情舒畅。这就是所谓代偿症状。病人企图向人证明抑郁症已经好转,这样做的一种可能的动机是为了减轻家属的忧虑,另一种动机也可能是为了麻痹家人及医护人员,以便采取自杀行为。在这种“伪装”之下,自杀成功率极高。然而,与病人朝夕相处的家属只要细心留神,完全可以分辨病人的情绪是真正好转还是强颜欢笑的。欲自杀的人往往会无意中叹气,做出一些反常情况,比如突然提出想做某事、想去某个地方等等。

  干预

  亲情是一帖良药

  亲情虽不能救命,但对精神病患者来说是一种扶持与安慰,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曾二度自杀的朱女士回忆道:“从我患病开始,我的大女儿是最辛苦的,在我病重时,她日夜陪伴,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我的大外孙对我特别亲,常常陪伴我身边,为了不对他造成伤害,第二次自杀的日期一推再推,一直熬到他高中录取通知收到才下了决心。”

  李文杰主任建议,家属要做好以下的辅助治疗:督促病人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诊以控制病情,减少复犯的可能性。多和他们谈心,并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情感宣泄途径,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错误的想法或者是消极的念头。有时也帮助病人记录一些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事情,使他从中获得良性的情感体验。如果遇到一些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引起病人的情绪波动,在药物调整的同时,还应及时到医院的心理门诊就诊。

  给医生一个机会

  据调查,每年前往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心理干预的人数约有4000人,其中抑郁症的比例高达45.3%,其他依次为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等。在这些就诊人群中,有100多例患者出现自杀意念,包括自杀未遂者。经过心理医师的全方位干预,成功率达80%,像朱女士这样的患者很多都放弃了自杀意念。

  然而,许多人认为患了抑郁症会就会影响工作事业和前途,甚至怕受到周围人群的歧视,而不主动找医生治疗。其实,在正规的医院,医生可以通过迅速的检查和问诊能很快确诊抑郁症。目前也有许多有效的药物治疗抑郁症,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病情都可得到很快好转。因此,如果得了抑郁症,只要得到早期诊断,尽快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很快能恢复健康。

  为此,李文杰主任呼吁:“请给我们医生一个机会,让我们对自杀人群早做追踪干预,这样才能挽救更多轻生者的生命。”

  重点关注抑郁症患者

  单怀海教授介绍,近年来,位居各类心理和精神障碍之首、号称“第一心理杀手”的抑郁症患病率逐渐增高,重症抑郁终生患病率约15%。患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20岁以下的重症状抑郁发病率在增加。抑郁症患者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一半以上有自杀的想法,10-15%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因此,抑郁症是自杀预防和干预需要重点关注的精神疾病。需加强精神疾病预防与治疗,对自杀行为进行预防与干预。防范抑郁症患者自杀可以减少一大半自杀人群。

  “心理扫盲”完善干预机制

  单怀海教授介绍,本市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上海将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心,今年高校已开展“心理扫盲”活动,大一新生入学当天人手一本《心理危机预防手册》。

  专家们建议,还要发展民间预防和自杀干预,充分利用多方面资源,建立比较完善的自杀干预机制。向社区居民普及有关抑郁症及如何预防自杀的知识,提高普通市民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

推荐阅读:

自杀干预的具体要点

各国的自杀行为干预手段

如何预防老年人自杀

该怎样预防大学生自杀?

中小学生自杀引关注 孩子该怎样教育?

预防青少年自杀的策略

全球自杀人数 中国占30%

我国每年约20万人死于自杀 平均每2...


本文来源: http://man.ewsos.com/a/20130909/976343.html

责任编辑:邓燕珍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