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酒的治病秘诀以及常见方子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药酒是中药与酒相结合的产物,是将中药按比例浸泡在度数适宜的酒中,经由一定的工艺制备得到的,也有在酿酒过程中加人中药酿制而成的。

   1、中医理论原理
 
  由于酒可以浸出中药的有效成分,自身还具有畅通血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消食养胃等功效,同时加人具有滋补、保健及治疗作用的食药物,使中药的药性借助酒的力量作用于身体的相关部位,通过养血、补血、和血、散寒,引药上行、辅助药力、增强药效等作用起到祛邪治病、养生强身的作用。因此,药酒既有酒的功能,又有药物的疗效,二者相得益彰,是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佳品,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青睐,绵延数千年至今不衰。
 
  2、现代医学原理
 
  现代研究认为,酒中的乙醇能被人体氧化成乙醛,然后氧化成乙酸。这种氧化过程可促使体内血液流动加快,脉搏加速,呼吸加快。因此,适量饮酒,可促进人体胃肠分泌,帮助消化,加强血液循环,增加细胞活力,营养肌肤,解除疲劳,增加体温。国外一些科学家经实验认为,适量饮酒,可增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而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胆固醇的主要供给者。通过适量饮酒,使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增加,可与低密度脂蛋白竞争血管壁中平滑肌细胞浆膜上的受体,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近年来,一些国家的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每日饮服一定量的酒,除能预防冠心病,减少死亡外,还可预防一些癌症的形成。这些均说明了适量饮酒,确实对人的身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酒又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溶媒,其主要成分乙醇,有良好的穿透性。大部分水溶性物质,或水不能溶解,需要非极性溶媒溶解的某些物质,均可溶于乙醇中。所以酒易进人中药材组织细胞中,可以将中药材里的大部分各种不同有机物质溶解出来,更好地发挥药物原有的治疗作用。服用后,药借酒力,酒助药势,相得益彰,可使药物疗效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另外,药物酒渍不易腐坏,便于保存,饮用方便。这就是药酒受到历代医家重视和广大群众欢迎的原因。
 
  (一)艾叶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别名冰台、艾蒿、灸草、蕲艾、萎蒿等。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脱皮。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入丸、散或捣汁;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注意事项:阴干后,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
 
  (二)薄荷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别名夜息香、水益母、接骨草等。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能主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疼,疏肝行气。用于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疖,瘾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4~10g;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注意事项: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三)白芷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禹白芷、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别名芳香、泽芬、白臣、香棒等。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用于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阴虚血热者忌服。
 
  (四)防风
 
  防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别称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疼定搐。用于外感表通、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注意事项: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五)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及同属植物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又称忍冬花、二花等。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及多种感染性疾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服。

  (六)苦参
 
  苦参为多年生落叶亚灌木植物苦参的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及心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用于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
 
  注意事项:
 
  (1)脾胃虚寒者忌服。
 
  (2)《医学人门》:胃弱者慎用。
 
  (3)《本草经疏》: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本文来源: http://man.ewsos.com/a/20160826/1405478.html

责任编辑:王晶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