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8个穴位能驱寒益气补肾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人体的每个穴位都对应着身体的每个部位,那么你知道哪些穴位是对男性补肾有好处的么?在中医学上是有很多的穴位都对男性补肾有很好的作用。今天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哪些穴位是对补肾有显著功效的。

搓耳

按摩耳廓能调节肾的功能。

用搓热的两手心搓揉耳廓,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搓揉耳廓3分钟,再用两手交替经头顶拉扯对侧耳廓上部12~18次。

搓腰

腰为肾府,刺激肾俞穴和命门穴可壮腰健肾。

腰为肾府,刺激肾俞穴和命门穴可壮腰健肾

将两手搓热,捂于双侧肾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上,再以命门穴(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和肾俞穴为中心,左右搓腰,也可上下搓。

擦丹田

此丹田即下丹田,与人体生命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可健脾益气,柔肝补肾。

将两手搓热,右手掌心捂于右侧耻骨结节外上,距正中线约2寸的“气冲”穴处,左手掌心沿大肠蠕动方向绕脐做圆周运动。

揉大敦穴

盘腿端坐,赤脚,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脚的大敦穴(脚大趾甲根部外侧),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的此养生穴位,手法同前。

按太冲穴

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右脚太冲穴(脚背第一、二趾骨之间),沿骨缝的间隙按压并前后滑动,做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的此养生穴位,手法同前。

脾虚的患者,一般表现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眩晕自汗、舌淡红、脉沉细。常见于脑供血不足,颈椎病,慢性肺系、心系、消化系疾病及亚健康状态患者。治宜健脾益气,潘树和喜用四君子汤加减,重用黄芪、葛根。若伴有肢体麻木,心前区闷痛、刺痛,此为气虚所致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加入丹参、川芎、水蛭粉,疗效显著。

脾气能升发输布胃中水谷之气,故“脾能升清”。脾虚日久,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临证可见久泻不已,小腹及肛门下坠感;轻者,临证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白豆蔻、干姜、黄芪、厚朴、枳壳等辛甘温胃、健脾行气之剂;重者,予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加减治疗。

标本兼治,恢复气化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经常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人体气化包括了体内生命物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之间的转化,以及伴随而来的能量代谢与转化。气化是机体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而气化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脏腑功能。

各种慢性疾病病因病机复杂,多缠绵不愈,其根本原因多在脾胃不足、气机不畅。脾胃阴虚或脾胃气虚、或气滞、或食滞、或血瘀、或热盛、或湿盛、或痰阻,或胆胃有热、或肝火上炎等。久之,则心气血亏虚、肾阴阳不足,以至寒热错杂、升降失司、虚实夹杂。治疗时在固护脾胃、调畅气机的同时,佐以清热如黄连、栀子、蒲公英、夏枯草、龙胆草;行瘀如丹参、元胡、蒲黄、水蛭粉、琥珀粉;祛湿如苍术、茯苓、泽泻、半夏;行滞如陈皮、厚朴、枳壳、砂仁、焦三仙;化痰如紫菀、竹茹、杏仁、瓜蒌、枇杷叶;养心如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远志、茯神;补肾如巴戟天、枸杞、女贞子、熟地、菟丝子、杜仲、益智仁、补骨脂等等。各种病理产物消除了,脏腑气化畅通,人体气血阴阳恢复动态平衡,机体恢复健康。

佐以清热如黄连、栀子、蒲公英、夏枯草、龙胆草

病因病机

肝气郁滞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先导

李杲在《脾胃论》中曾说,内伤病“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逸饮食不节继之,元气乃伤”。李氏认为内因致病、脾胃受伤是内伤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而情志活动在内因致病中为先导因素。潘树和临证中重视气机的调畅,强调肝气要疏而不郁、畅而不散,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正常协调,进而可以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若肝疏泄失常, 就会出现气机阻滞或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并进一步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变生各种疾病。

脾胃虚弱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本源

《素问·玉机真藏论》认为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源也。”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旺,气血旺盛,气化正常,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所养;脾胃受损,气血匮乏,气化不利,则血脉、经络枯涸,脏腑组织受其害,脾胃失常,贻害四旁。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增快,心理压力增加,以及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所致的各种脾胃病、代谢综合征、疲劳综合征及亚健康状态等,均为脾胃阴阳升降失常,气机紊乱、气血不和而内伤脏腑经络所致。因而,脾胃受伤,则百病丛生。

湿热痰瘀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关键

脾胃处于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食物的受纳和运化,精微物质的泌别和输布、食物糟粕的转运和排除等,主要依赖于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浊的协调作用。而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肝气和顺,气枢常运,则脾升胃降调和。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气机失常,临床则会出现气虚、气滞、气逆、气陷等病理状态。气可行水摄津,水液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三焦水道不利,则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或聚而为痰,或停蓄于局部等。血的流动赖于气的推动,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血瘀不除,还会出现痰瘀、湿瘀、痰湿瘀阻等。

因此,肝失疏泄,气行不畅则为郁滞,甚则郁久化热;肝气郁滞,气机不利,则肺失肃降,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壅塞,水湿内停,聚而为痰;血由气行,气不行则血滞为瘀,气血津液代谢障碍,痰、瘀由此而成。故临床常见肝郁化火、或伴肾虚、或食滞、或夹瘀、或湿盛、或挟痰等兼夹病症,而这正是内伤疾病发病及缠绵难愈的关键。

结语:脾胃虚弱者,通常会受多种疾病的困扰,根据中医推荐的方法,加上调养的偏方,会有所改善的。另外,脾虚的患者要多注意修养,注意饮食规律,日常生活中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切记这些,愿大家都有好的身体。


本文来源: http://man.ewsos.com/a/20161018/1414283.html

责任编辑:luofc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