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介对同性恋认知的影响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


  2004年,我国官方首次公布了中国男同性恋人群的数量为500万至1000万人。在2001年4月20日出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同性恋作为典型的边缘群体已经渐渐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亚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并接受,相对于上个世纪受众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真正影响社会的,还是必须通过学术与媒体的途径,推动社会认知的变化”。学术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同性恋的研究中来。1990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银河与王小波等对数十名男性同性恋者进行个案访谈式研究,分别在国内和香港发表了研究报告《他们的世界》。1994年医学专家张北川教授所著50万字的《同性爱》一书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讨论同性恋问题的学术著作。2006年3月5日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李银河第三次把《同性婚姻提案》上交全国两会。 

  主动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律师周丹,在耶鲁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引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David Greenburg的著作《同性恋的建构》中的观点说,美国同性恋解放运动时的社会环境,至少四点与今日中国社会环境相似:稳定的经济发展产生乐观主义的流行文化,酒吧、公园和娱乐场所为同性恋亚文化的产生提供土壤;容易受流行文化影响的年轻人大学入学率提高,将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体上社会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从保守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转变,以及媒体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同性恋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虽并未在媒体上正面表示歧视态度,但很多有关同性恋的报道多是负面报道,以刺激字眼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同性恋群体已渐渐发生了认知上的转变。从之前的排斥批判到现在的开明宽容,大众对这个话题少了尴尬和认为其不道德的成分。在新浪观察《2002年“同性恋问题”大型社会观察问卷》中,对“您怎么看待同性恋现象和同性恋群体”,选答“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者占了78%,对“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你怎么看”,选答“同意,这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者占了70%,对“您心目中的同性恋者是什么样的”,选“他们和常人一般无二”者占89%。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网站调查缺乏权威性,但至少可以说明人们不再将同性恋看作洪水猛兽了。 

  大众传媒是公共信息的主要来源,无论在个人还是大众层面,传媒有关同性恋信息的传递都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影响。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一般受众对于同性恋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大众传媒,以下列举的这些媒体信息就是在人们对同性恋认知的转变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报纸、杂志对同性恋现象报道较少,除一些专门的心理、医学等专业报刊上可见之外,其他均为一些具体事件的报道,但在书籍出版方面却有很大突破。 2002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现代文明画报》在国内首次以专刊的形式大幅度报道中国同性恋。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国内首部女同性恋自传体小说《我的天使我的爱》于2005年11月出版,这部小说曾在12家网站、130多家网络媒体上进行发布,受到一千多万网民的关注,而后又进行出版的。 

  电视方面,2000年,在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中出现了太子李弘和孪童合欢的同性爱情故事的情节,可以说这是国产电视剧中第一次正面客观地描写同性恋。2004年12月2日11时,央视新闻频道的《央视论坛》播出了一档题为“同性恋:回避不如正视”的节目。2005年8月9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播出了从艾滋病角度讨论同性恋问题的新闻专题片《以生命的名义》,几个同性恋者的正面面部形象第一次出现在主流媒体的荧屏上。相对于我国对同性恋回避的态度,国外一些国家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同性恋解放运动才得到今天的社会认知态度。世界第一个同性恋电视频道“壮观视线”由加拿大在2001年推出,2005年10月25日法国首家同性恋电视频道开播,面向整个欧洲。 

  电影方面,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就已经开始拍摄同性恋电影。中国电影直到90年代,才开始有涉及同性恋题材的影片。这样的影片逐年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受众的认知逐步开明化。我国较早涉及该题材并产生反响的是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但这部哀婉的影片着重于历史事件的描述,而感情纠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东宫西宫》、《春光乍泄》、《蓝宇》和《蝴蝶》等,都在不同层面上揭示了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内心世界。除此之外,今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第7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导演奖的《断背山》,这段传世牛仔之恋对世人引起了很大的震动,3月份悉尼就有近四十五万的同性恋做牛仔打扮进行狂欢游行活动。李安在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时说:“这是一部有关全人类情感的影片,而最重要的是,这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网络方面,如果说在传统媒体上同性恋群体尚且存在顾虑的话,那么在互联网上他们则是异常地活跃。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而自由言说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广同网络、阿拉岛是国内较早的知名同性恋网站。 

  尽管学者、社会人士、媒体的努力使人们对同性恋群体越来越包容,但不能说明目前我国媒体就已经做得足够公正平等,在很大范围内仍存在“传媒歧视”,媒体更乐意向处于强势的广大受众提供信息,而忽视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很多主流媒体的偏见使得他们在较大程度上失去了媒体接近权,并陷入尴尬和被动。 

  就媒体工作而言,首先记者编辑就应正视同性恋现象,作好“把关人”,采取公正、无偏颇的态度对其进行报道,给予同性恋群体充分的媒体接近权。同时,还要依赖大众传媒的合力作用,充分利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手段,公正客观地结合事实进行报道。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也要相互协作,把握报道的度,正确引导受众,消除偏见。其实媒体的这些信息并非倡导同性恋文化,大量资料表明同性恋群体的数量从古自今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数量,我们只是认同这一群体,给予他们平等地利用媒体的权利,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编辑:朱磊
本文来源: http://man.ewsos.com/a/20070120/35695.html

责任编辑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