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的三宜三忌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睡眠对于一个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睡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工作、学习,如何睡的更好?如何让自己睡出健康?


  一个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多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正常良好的睡眠,可调节生理机能,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环。睡眠不良、不足,翌日会使人头昏脑胀、全身无力。由此可见,睡眠与健康、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甚为密切。要想晚间获得良好的睡眠,注意睡前三宜三忌非常重要。
  三宜是:

  一、睡前散步。
  《紫岩隐书》中谈到:“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盖行则神劳,劳则思息,动极而返于静……行千步是以求静。”这就是说,睡前的散步有利于气血的流通,使气顺血和,可以促进人体完成由动极而返于静的过程,由此而使人得到更好的休息和睡眠。此外,睡前在户外散步,大脑会更显得清醒,心情会更显得舒畅,吐故纳新的结果会缩短初睡至熟睡的过程,这对人体是有益的,尤其是对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消除大脑的过度疲劳、解除大脑神经的紧张帮助更大。

$SplitPage$

  二、睡前足浴,“睡前烫脚,胜服安眠药”。睡前用温水洗脚15-20分钟,使脚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使人易入睡乡。
  用热水洗脚,也叫足浴。我国民间素有“睡前一盆汤”的习惯做法。古人早就懂得用热水洗脚与催眠的关系。据记载,陆游82岁时还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有诗为证:“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啄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晓汤。”我国民谣云:“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此民谣也简练地道出了四季洗脚的益处。

  那么,为什么睡前洗脚具有催眠及健身作用呢?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在连接人体脏腑的12条经脉中,有6条起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60多个穴位。如能坚持在睡前用热水洗脚,就能刺激这些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内脏功能,疏通全身经络,从而达到祛病驱邪、益气化瘀、滋补元气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脚上有大量的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还密布着许多血管。由于热水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因此刺激脚上的神经末梢,可对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作用。同时,用热水洗脚能使脚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人感到脑部舒适、轻松,不仅能加快入睡,使睡眠加深,还可有效地消除一天的疲劳。

$SplitPage$

  三、睡前刷牙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早晨起床后口腔里的细菌数定为100,经过刷牙后,则口腔内的细菌数减少了60%。如果只漱口,也能减少15%。这说明刷牙、漱口是保持口腔清洁的好办法,所以要提倡刷牙、漱口。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早晨起床后,总觉得口腔里发粘、有味,不刷牙难以吃东西,因此人们大多数习惯于早晨刷牙。为什么早晨起来时口腔内发粘、有味呢?这是因为人们在睡觉前不刷牙、漱口,留在牙缝和牙齿上的食物残渣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酸所致。如果晚上睡前刷牙,能将口腔内食物残渣及时清除干净,较长时间地保持口腔清洁,第二天起床后,就会减少发粘、有味的感觉。由此可见,晚上刷牙比早晨刷牙更重要。我们不仅要培养早晨刷牙的习惯,而且还要培养睡前刷牙的习惯。
  少年儿童刷牙最好使用保健牙刷。这种牙刷毛束少,毛的软硬适中,刷头小,在口腔内可以灵活转。如果没有保健牙刷,就要选用适合少年儿童用的牙刷。这种牙刷的条件应该是:合乎少年儿童牙齿的大小(指牙的宽度),毛束少而不密,易干燥,毛尖挺直整齐,以利于充分接触牙齿表面。新的尼龙丝牙刷毛较硬,用前要用开水浸泡,以降低毛的硬度。牙刷用后要冲洗干净,把有毛的一端朝上放在杯内,置于通风的地方使其干燥,以免细菌繁殖。牙刷用久后,毛变软或脱落时,应及时换用新牙刷。
  刷牙要注意方法。刷牙时,对上面的牙齿要从上往下刷,对下面的牙齿要从下往上刷,对咀嚼面要平行来回刷。这样,能刷净食物残渣,也不易损伤牙龈。刷牙切不可横刷,横刷会损伤牙龈和牙颈,天长日久就会形成牙颈部楔状缺损,引起牙齿疼痛。此外,刷牙、漱口的杯子要专用,不互借,以免传染疾病。
$SplitPage$

  “三忌”是:

  一、忌饱食,晚餐七八成饱即可。
  睡前饱食晚餐过饱,必然使胃肠负担加重,胃液分泌紊乱,易出现食欲下降。另外,还会导致肥胖、睡眠不实、结石、糖尿病等。

  二、忌娱乐过度。睡前不宜看场面激烈的影视剧和球赛,勿谈怀旧伤感或令人恐惧的事情。

  三、忌饮浓茶与咖啡。以免因尿频与精神兴奋影响睡眠。此外,要注意夜间环境舒适,卧室整洁,空气流通,以有益于健康。


本文来源: http://man.ewsos.com/a/20080630/37975.html

责任编辑:沙驼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