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修脚弄破脚趾 6天后竟要截肢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我国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糖尿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发病率一直在“爬坡”。因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让很多人正经历“糖尿病足”的痛苦,其中14%的患者需要截肢。“糖尿病如果按照标准路径进行诊治,有截肢风险的人群中至少85%以上的人无需截肢。

  我国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糖尿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发病率一直在“爬坡”。因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让很多人正经历“糖尿病足”的痛苦,其中14%的患者需要截肢。“糖尿病如果按照标准路径进行诊治,有截肢风险的人群中至少85%以上的人无需截肢,住院日也由此前的平均1.5个月降至26天。”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爱萍说。

  修脚划破皮,竟然要截肢

  躺在454医院内分泌科病床上的赵方(化名)后悔不已,因为修脚,他付出了一只脚的代价。

  住院前,32岁的他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平时饮食不规律,血糖也忽高忽低。但是,仗着年轻,自己也没当回事。一个月前,赵师傅去外面修了一次脚,不小心划破了一块皮。因为只流了一点血,赵师傅也就没当回事,涂了点云南白药,又用创可贴把伤口贴好了。但奇怪的是,他这次脚受伤,并未像以往那样隔两天就痊愈。第二天,赵师傅的脚趾就开始莫名地肿胀疼痛,第三天,其他几个脚趾也跟着肿起来。赵师傅依旧没当回事,去药店买了头孢,以为吃几天消炎药就行了。但消炎药并未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六天后,他被送到我们医院时,整个右脚掌前半截像茄子一样弯着挂下来了,乌黑发亮……”454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爱萍回忆接诊的情况时说:“我们一测血糖,居然高达25,一个典型的糖尿病足。”由于被病菌伤害得太厉害,赵师傅入院后的第二天就被推进了手术室进行截肢手术,最终只留下了一个后脚跟,他再也无法开车了。

  医院两个截肢患者,1个是糖尿病足

  仅仅6天时间,一只脚就没了,疾病的进展,连专家都感到不可思议。王爱萍告诉记者,像赵师傅一样,因为修脚、外伤、泡脚等弄破脚掌而被迫截肢的,临床上经常能碰到。

  王爱萍介绍,2012年,全国足病学组曾对国内39家大医院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糖尿病病龄超过5年就会合并神经病变,成为足溃疡的元凶之一。统计还显示,糖尿病人中有1/3面临糖尿病足风险,1/6患者正经历足病痛苦,截肢率高达14%,其中7%-8%以上是大截肢,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从脚踝及以上处截掉。

  “骨科50%的截肢,都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王爱萍告诉记者,我国每年有100多万糖尿病患者被截肢,全球则是每30秒就有一个人被截肢,但实际上,85%已截肢的病人是可以不截的。这些不需要截肢的病人之所以最终失去了脚,原因在于糖尿病没有规范治疗。

  “我们尝试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并制定一套标准和路径。自始至终都有一组由内科、外科、介入科、影像科等多科医生组成的团队为病人从头到尾治疗,这样就非常清楚病人的病情。”王爱萍透露,实施糖尿病足的临床规范化诊疗路径后,经过5年探索发现,在这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下,糖尿病足住院日从45天降至21天,糖尿病大截肢率由此前的7%降至2%,八成以上的足溃患者可告别截肢风险。据悉,该院探索的这套糖尿病规范化诊疗路径已被收入我国刚刚出版的《糖尿病足规范化手册》中。

  糖尿病足小伤口大意不得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很脆弱,哪怕出现一个很小的伤口,也不能忽视,决不能贴个创可贴就了事,以免酿成截肢的严重后果。”王爱萍表示,在引发糖尿病足的各种诱因中,物理因素占了大部分,比如说泡脚太久、洗脚水太烫、穿不合适的鞋、修剪脚趾甲不当等。在日常生活中,王主任建议做到以下几点保护好自己的脚。

  1、穿舒适透气性好的鞋袜,不要穿硬鞋

  糖尿病人对外界刺激不敏感,鞋子挤不挤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买鞋的时候,先脚踩在纸上,把脚的形状画下来之后再按照线条裁剪,把纸放到你觉得合适的鞋子里,若每个角落都非常平整则说明这双鞋子适合你,若纸张有地方是翘起来的,那你可能就要选择其他鞋子了。

  2、不要用热水袋或热宝暖脚,也不要用很热的水洗脚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对温度的敏感度较差,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也不用很热的水洗脚,在给年纪较大的人洗脚时,建议先放冷水再放热水,且水温不要超过40℃。

  3、经常观察皮肤有无破损、裂口、水疱等

  多数糖尿病人对皮肤的敏感性差,皮肤出现破损、裂口时,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4、趾甲不要剪太短 

  除了注意趾甲,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习惯需要注意,如定期洗脚、每天换袜子、避免赤脚行走。


本文来源: http://man.ewsos.com/a/20150725/1142783.html

责任编辑:骆凤春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